Description
愛薇寫她的童年故事,重塑1940、50年代樸實無華的生活,都是些活在目前科技發達、幾乎人手一機的都市小孩難以想像的場景。
那年代,小孩可以把大小不一的枯葉想像成不同數額的紙鈔做生意;可以不懼危險獨自爬上閣樓"淘寶",閱讀父親的藏書,並因讀懂大人的文字而獲得小確幸;因為有能力替母親代筆寫信給遠在他鄉的親朋戚友而自豪;也能為了看酬神戲而興奮個好幾天……
當然也有不開心的回憶,包括每到中午即拿個椰殼碗跑來"乞食"的鄰居家小孩,還有至今仍歷歷在目,當時親眼目睹"大耳窿"前來欠下巨債的鄰居家的搶嬰戲碼。
當下孩子的童年在鋼筋水泥的規劃中、信息快餐的便利下,究竟收穫多少、失去多少;其實兒童或如黏土,雖其固有質地,但最終成型則往往掌控於成人之手。愛薇女士正是以自己的童年故事釀製成兒童們的"新奇的想像",為現代城市兒童掙開一片高樓與手機都無法觸及的"自然鄉土"。 —— 邱克威博士(廈大馬來西亞分校中文系助理教授)